淺談新時代品牌美學(一)
2022-10-08 全球品牌網  江品醇

自人類誕生以來,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從未停止,無論時代如何跌宕起伏變化,人類對美的追求從未間斷。盡管每個時代審美觀不同,但是,在人類漫長發展的長河中,“愛美”成為了人的天性,“美”總是給人類信心,帶來了美好的希望。

從古至今,人類從“順從自然、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融合自然”輪回中自我覺醒,不斷地朝著這樣的方向前進。

雖然社會觀念以及科學技術不斷地更新變化,但是,人類對美的認識和探索孜孜以求,從“自然美到人工美,再到美學,最終到人與自然融合美(即天人合一)”的發展進程中,當下正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村的美好愿景,砥礪前行。

隨著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人類對“美”的概念也不同。數千年來,人類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三個發展階段,目前,人類剛進入數字文明的新時代,“美學”理論和實踐發www.digitalgossips.com生了根本性變化。

那么,“美”的理論發展過程是什么呢?作者認為,它主要是從“美→美學→新美學”的趨勢向前發展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觀,這樣的審美過程邏輯,吻合了事物發展變化規律。

在原始社會和農業文明時代,主要體現在“自然美和人工美”兩大方面“美”,基本滿足了當時人類對“美”不斷追求的物質需求。在商業文明社會,由于“科技改變生活”的大力驅動,“美”上升為對“審美和美的規律”研究的一門學科,“美學”理論誕生了。

當下的數字文明,在智能物聯網的新需求變革的背景下,“新美學”必須做到理論和實踐融合創新,智造以人為本的“新美學”理論,并實踐于品牌發展,為當前數字經濟創新賦能,智造美好未來。

因此,創新實戰品牌專家江品醇認為,融合人類經歷的“原始社會、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發展歷史,以及遵循人類“美”的發展過程邏輯。在數字文明新時代,進一步接地氣創新“美學”,踐行中華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的品牌新美學應用。

筆者如下將會娓娓道來,歡迎大家討論。

一、原始社會的“美”主要體現在“自然美”。

在遠古時期,人類對美的追求,從圖騰設計上,可見端倪。例如,《易經》鼻祖伏羲,他以“人頭蛇身”的圖騰,作為氏族美的符號。后來,炎黃帝時期,“龍”的標志出現,它更是中華各民族融合美的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的美好生活愿望。

我們知道,中華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源遠流長。中國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拜師廣成子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

據《神仙傳》記載:黃帝被尊為天下共主之后,巡游四方,曾去到崆峒山拜訪廣成子。廣成子對軒轅黃帝說:“爾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飛,草木不待黃而落,奚足以語至道哉”。顯然,廣成子的這句話直接諷刺“黃帝違反了自然規律”。

后來,軒轅黃帝反省了數個月,再次問道廣成子,軒轅黃帝跪拜其面前,廣成子感其真誠。他再教導軒轅黃帝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黃帝得之,以登云天”。據說廣成子說完后,拿一本《自然經》給了軒轅黃帝。

這句話的意思是“軒轅黃帝要保持真我本性,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不違反自然運行規律,以善良、仁慈、融和的心態面對生活。不被外界欲望所干擾,守護好自身心神形體,自然而然會達到長久長生”。同時,他暗示軒轅黃帝治理國家也像自身一樣,它才會長治久安,這顯然是“人如何融合自然規律”發展之道。

于是,軒轅黃帝受此啟發,主動發起了“尊重自然、融合自然”的全面治理國家變革,鼓勵發明農業工具和開發技術,并加強各部落族之間結盟融合發展,創造了人類“自然美”的原始農業文明。

同時,五千年前,在西方文明最早發源地——蘇美爾文明時期,考古學家在墓穴中發現:蘇美爾人用鉛粉和紅色礦石等自然原料做成口紅,當時在富人階層十分流行,由此可見,蘇美爾富人以口紅與自然紅融合之美為榮。

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古埃及人曾使用含鉛的眼妝,喜歡在眼部涂黑眼線,眼影更是用寶石如孔雀石、綠松石等自然原料,制造出各種強烈的色調,涂在眼部上,形成烏黑細長的眉毛,更加美麗動人。

可見,自古以來,人類愛美之心人人有之。原始社會的“美”主要體現在“自然美”,采用自然原料直接裝扮自己,表達了人類追求美好物質生活的渴望。

二、農業文明的“美”主要體現在“人工美”。

在農業文明,人類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時期,產生了兩個不同社會的審美觀。它主要體現在“人善美”和“人工美”兩大方面,吻合了人類追求“美”的“內外”辯證統一邏輯。

我們知道,周朝的周文王創新提出了“天地人”融合思想,開創了中華文化“以人為中心”的“人道”哲學。后來的孔子更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創新提出了“人倫”哲學,成為了儒家文化鼻祖。

在兩千多年前的“軸心知識時代”里,相繼出現了“百家爭鳴,百家齊放”諸子百家現象,給中華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哲學思想,當時“人善美”的美學概念基本成型,至今仍然產生深刻影響。

例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對“人善美”提出了“善、信、美、大、圣、神”六個字美學概念,正如孟子說“善(可欲之謂善);信(有諸己之謂信);美(充實之謂美);大(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圣(大而化之之謂圣);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等。

孟子提出的人生美學思想,它是從人對美的天性本心“善”出發,對自己“信”入手。他認為,不斷地“忠實于信”之美才叫美,只有這樣的“善與信”的“忠實”之美,并利用它影響和教育更多的人,踐行“圓滿”的義行義言,這樣才能成為圣人,甚至升華為“神”。

由此看來,孟子對“美”的概念有六個層次劃分,每次升華是循序漸進“美”的快樂體驗,“美”每當升華一次,人生就會升華一個快樂階段,以追求“圣人”為目標,最終升華到人人敬仰的“神”的美好人生境界。

從此,在儒家美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注重“內在美和外在美融合”的審美觀,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審美基本價值觀,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至今方興未艾。

在后來的農業文明的封建社會里,人類對“美”的體現更多是“人工美”,集中體現在封建君主的皇宮設計和建筑風格上,至今仍然很多建筑保存完好。

例如,西藏的布達拉宮、明朝興建的北京故宮、十二世紀興建的俄羅斯克林姆林宮等,這些建筑普遍融入“自然與生活”美學元素,雕龍畫風、富麗堂皇,令人對“人工美”的贊嘆。后來,明間逐步流行這種美,“人工美”成為了人類社會的生活美,滿足了人們追求生活美的需求。

當時,這些建筑是“美”的象征。它反映了“天尊”、“權威”、“高貴”的君主和君臣們的生活美,也體現了封建社會對美追求的局限性,只有少數封建君主和利益攸關者才能享受的生活美,普通老百姓只能是望塵莫及了。

由此可見,為什么當時中國“風水學”如此盛行呢?它就是“人與自然融合美”的科學實踐,它并不是封建迷信。孟子對“人善美”的六個層次劃分,從本質來說,它屬于人類認識的精神“人工美”。

當然,愛美之心人人皆有,只不過每個人不同的表達而已。在農業文明時期,老百姓的“人工美”更多體現在如服裝、彩妝、陶瓷、文化、藝術、茶道等生活產品使用上。

例如,公元前一百三十九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啟古代“絲綢之路”,于是,中西方交流越來越緊密。他回國后,帶回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和其它民族的物品,比如,胭脂也被引進了中國。從此,中國女人也愛上了胭脂,不斷地表達和追求美好生活之美。

同時,以“中國為中心”的兩千多年農業文明社會里,中國人同世界其它人類一樣,孜孜以求地追求物質美好生活,中國人發明的科技技術,也大大地改善了人類生活美。

例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火藥主要用于節日禮炮及驅除邪鬼;指南針用于判別方位和航海;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信息溝通和文化傳播等等,這是中國人美學“初心”,踐行“美”的正能量價值??梢?,中國“真、善、美”審美觀很早就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里,至今生生不息。

因此,在農業文明里,中國人普遍重視“內在美”的人性美,以及不斷地同“外在美”融合,創造了眾多“人工美”,為人類“美學”貢獻了中國人智慧。

例如,青銅、瓷器、玉器、絲綢、壁畫、香道、茶道、詩歌、戲曲、建筑、文化等等,一座座藝術寶庫,它像是萬千高樓聳立,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吸引著全人類的羨慕目光。

這種強調“內外”兼修的“東方美”,它吻合事物內外融合發展規律,它不僅源遠流長,影響深遠,而且它十分適合新時代“美學”發展潮流,在數字文明的新時代里,它必將發出光芒。(未完待續)。


進入 江品醇 專欄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无码av最新无码av专区,国产在线精品福利91啪,大胆西西人体午夜a一级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