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理論、新發展,這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呼喚,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一個時代的數字變革,總需要新的理論指導商業實踐,中國品牌理論創新需要源頭活水。
眾所周知,當前的品牌理論,大多數出自于二十世紀中后期的市場經濟繁榮發展階段,產生了一些經典理論,對人類社會的商業經營活動起到實質性促進作用。
例如,錢德勒的戰略理論、波特的競爭理論、德魯克的管理理論、奧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論、科特勒的營銷管理理論等等,這些來自于事物本質的西方經典理論,體現了大師們深邃的洞察力與前瞻性智慧,這些經典理論至今指導著當下的商業發展。
但是,我們吸收西方眾多商業理論的同時,也要接地氣消化吸收,更不能移花接木、死板硬套,造成水土不服,誤導企業發展。
例如,當下的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很火,不知何時,這種屬于廣告傳播學的理論,在中國變為了www.digitalgossips.com品牌戰略和營銷策劃的重要理論,甚至很多企業家和策劃者張口閉口都是“定位成功論”,以偏概全,令人哭笑不得。如果品牌靠定位就能成功的話,那么,市場競爭也太簡單,中國人對品牌理論認識也太膚淺了。
我們知道,定位理論內核主要包含三點:一是“攻心為上”;二是“爭當品類第一”;三是“信息一定要簡單”。從其理論內核來看,這是典型的廣告傳播概念,它只是營銷的表面,而不能反映營銷本質。營銷本質是什么呢?它是給消費者創造價值,智造企業競爭優勢。
如何“攻心為上”?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產品是否滿足消費者“痛點”需求,而不是通過定位理論所說的“概念”觸動消費者心靈,并以“自我方式”告訴消費者,它有點像“王婆賣瓜”。它顯然是術的問題,而不是道的問題。
例如,當下的網紅帶貨現象,很多網紅因產品質量問題,瞬間身敗名裂,比比皆是。由此看來,產品價值才是“攻心”的前提,顯然,定位理論是脫離物質層面的“形而上學”思維。在產品過剩時代,消費者更加理性,這種“概念競爭”思維,很難做到“攻心為上”,縱然一時取得成功,未來品牌發展也走不遠。
我們要“爭當品類第一”,無可厚非。如果我們通過品類細分,做到第一品牌位置,當然是好事。但是,定位理論的“爭當品類第一”,它本質是“識別”思維,“品類第一”只是概念,而不是真正做到品類第一品牌,兩者有本質區別,它只是眾多品牌識別中的一種品牌地位識別,便于品牌信息傳播和心智位置區分而已,它不是內核驅動品牌發展。同時,“品類第一”不是打造強勢品牌的核心要素,更不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核心理由,品牌的內核是文化和價值。
例如,汽車品牌寶馬,它在汽車領域沒有做到品類第一,但眾多消費者喜歡它,根本原因在于寶馬汽車的核心價值——駕駛樂趣。因為它代表細分市場消費者的個性與氣質,消費者選擇寶馬汽車,實質是選擇個性化的生活體驗和價值觀。所以,消費者并不是“品類第一”才去購買寶馬汽車的。因此,“品類第一”本質是產品區隔思維,而不是真正品牌思維。
定位理論還告訴我們:給消費者的“信息一定要簡單”。在信息泛濫時代,給消費者直接簡單信息,這是產品時代的廣告傳播技巧。在品牌競爭時代,消費者更注重是體驗互動和精神上滿足,而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它已經很難刺激消費動機了。如果簡單的信息不能做到傳遞價值,那么,消費者就會用腳投票。
其實,定位理論從本質上來說,它是品牌傳播學的手段與技巧,我們應該取之精華,選擇某個方面具體應用。在實戰中,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地把它作為統領品牌經營的法寶,以所謂“心智定位”統領全局等等。在“以人為本”品牌競爭時代,真正改變消費者心智的是文化和價值,而不是僅憑定位就能解決的品牌心智難題,新時代消費者已經很難被忽悠了,品牌營銷需要接地氣的人性化創新。
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商業發展正從“以品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過去“以品為本”的商業邏輯產生的品牌理論,除了一些經典理論外,大多數理論已經不接地氣了,根本不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當下的品牌理論創新需要源頭活水。在產品過剩時代背景下,品牌競爭越來越激烈,品牌創新理論需求十分迫切。
總之,在商品經濟時代,中國是追趕者,品牌理論幾乎空白;如今的數字經濟時代,中國應該是創新者。我國如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是唯一途徑。因此,中國品牌理論創新更加需要源頭活水,時不我待,就在當下;我們應該做到納舊出新,不斷地創新指導和商業實踐;我們更加責無旁貸,為中國品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