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禁忌想,腳踏實地干
2019-06-23 全球品牌網  周其仁

經濟學常常被看作一門憂郁的學問,看未來不那么明朗樂觀。

亞當·斯密還比較明確,認定只要提供充分的經濟自由,看不見的手就能把人類帶向一個更好的經濟增長。他那個時代,英國工業革命蒸蒸日上,實踐也支持看未來“明確樂觀”的經濟學?!秶徽摗纷盍瞬黄鸬念A見,是斷定美國經濟有遠大前途,這點后來得到驗證。

但是亞當·斯密以后,隨著資本主義迅速展開所引發的矛盾,很多經濟學家就不那么樂觀了。最知名的是馬爾薩斯,相信人口增長會快于食物增長,所以未來一定麻煩,要靠饑荒、災難,甚至戰爭等來重建平衡。由此也給經濟學打上了憂郁的印記。

教書要講到預期,闡明人們行為受到未來看法的影響。我知道關于未來最好的理論答案是“不確定性”,那還是奈特教授在1921年的著作《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里提出來的。

何謂“不確定性”?就是經驗概率也推不出來將來會是個什么樣,不妨干脆譯成“莫測”。

按奈特的原意,不確定性比“風險”來得嚴重,本質上不可測,用保險機制也對付不了。這與現代物理學家或有一拼,他們說觀察一個處于糾纏態的粒子時,無從預知它究竟是什么,根本就“測不準”——“莫測”是也。

"對未來嚴陣以待"

莫測無非“天有不測風云”,容易讓人“預后不良”——似乎不確定總意味著災難來臨。

其實,不確定性也可能是意外驚喜,并不是確定的倒霉。

所以對“不確定”還可以解析。這方面,彼得·蒂爾的《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對我有啟發。作者把人們怎么看未來,分為四類:“明確樂觀”,“不明確樂觀”,“明確悲觀”,“不明確悲觀”。

然后他把“各國看待未來的方式”,裝進了這個認知矩陣。這里少不了作者自己的主觀印象,只是非嚴謹也有啟發,沖擊力不小。

譬如他認為,“從17世紀一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未來明確的樂觀主義者都領導著西方世界”,而“1950—1970的美國”,更是有史以來“明確樂觀主義”的典型代表。

美國自然稟賦豐裕,人口又不多,開荒種地吃飽飯,賣點棉花煙草木材,這對那代歐洲移民足夠好了吧?為什么還要發明工廠流水線、造帝國大廈、搞曼哈頓計劃、投資洲際高速公路,還要實施阿波羅計劃?

人做事情之前,總受對未來看法的支配,難怪蒂爾先生把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美國,毫不猶豫地劃入看未來“明確樂觀”的第一方陣。

不過,作者認為后來的美國轉向了“不明確的樂觀”。這一時期的特征是“樂觀但又迷茫”,金融家取代科學家和工程師成為天之驕子,“財技”比科技更加耀眼,人們高估機遇,低估規劃和持久努力。低儲蓄、低投資、高消費,讓金融、政治、哲學和人生一并蒙上“不明確樂觀”色調。

讀來最受刺激的,是這本小書居然把現在的中國列為“明確悲觀”之代表!為了不至曲解作者原意,容我給各位讀段引文:

“老一輩的中國人孩童時都經歷過饑荒,因此展望未來時,總會考慮到天災。中國公眾也知道‘冬天’即將來臨。局外人著迷于中國內部的巨大財富,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富有的中國人正努力把自己的財產轉移出國,貧窮一些的則能省就省,以求儲備充足。中國各階層人士都對未來嚴陣以待。”

不管大家同意還是不同意這位仁兄隨口大發的議論,我讀后還是很受觸動的。

以色列的啟示:

難做之事易做成

更多觸動來自2015年以來兩次訪學之旅。

第一次是到以色列,與一批年輕企業家同行。

行前找到一些讀物,說以色列是上帝的“應許之地”,是“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到了才知道不完全如此。這個法定面積比北京市還小的國家,自然資源極為匱乏。60%的國土為沙漠,可耕地僅60萬畝,大約一半地方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

但現在的以色列卻是“歐洲菜果廚房”,高品質、高附加值農產品大量出口,滴灌技術和設施農業稱雄全球,連淡水和海水淡化技術也出口。

更了不得的是它的總人口雖然只有800萬,卻擁有7000多家科技創業公司,是除美國、中國之外,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國家。它還擁有比美國、歐洲還高的人均創投資本。2014年,以色列人均GDP3.5萬美元,高科技部門貢獻了總出口的50%,就業的10%。

憑什么?就憑人。

特別是憑人掌握的知識,憑把知識轉成技術和產品的卓越能力。哪來的這套本事?

源頭還是教育。我們中國人也重教育,但對比之下重點有別。

我在佩雷斯中心聽了一場阿龍·切哈諾沃的講演。在他小時候媽媽教他說,人走進一條河流,可以順水走,也可以逆水走,但是“你要永遠逆水走”。這就預先畫出了他一生的軌跡:在任何領域一旦成功走順,立刻另辟一個領域逆水行舟。學術上打遍國內無敵手,他就跑到美國闖天下,評上終身教授后又不甘順境,再回特拉維夫主攻科研難關。

2004年他獲諾貝爾化學獎,是以色列國內獲諾獎第一人。他的經驗體現了《塔木德》里的一條哲理,即“難的事情反而容易做成”。

難怪以色列成為一個與其資源和人口數量完全對不上的創新國度。到以色列,我們才知曉那些名滿天下的硅谷超級科技公司,從微軟、Intel、蘋果、Google到Facebook,無一例外都在特拉維夫設科研中心。在以色列研發出來的、真正稱得上改變人類生活的關鍵技術,足可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

再問一次,人家憑什么?憑人家的智慧和永不枯竭的那股勁兒,看來這個民族把對神的信仰轉化為對人的知識和能力的信念,敢于在已知知識的基礎上探索未知。倘若問以色列創業人群怎樣看未來?

“明確樂觀”絕對占據主流。

否則,他們為什么老挑別人不敢想、不敢碰的事情做?前面探路的成功鼓舞著后人,更多人就相信不確定的未來機會無窮。

百無禁忌想

腳踏實地干

第二次訪學,我們幾位老師、同事和校友,自行組團到美國考察他們的“積木式”創新。

所謂積木式創新,要點是打通科學象牙塔里的“想法”(idea)與產品、市場、產業之間的經脈。

舉幾個印象深的實例,回答在前沿做事的人怎么看未來。

先說XCOR,從洛杉磯往北約90英里處,一片半沙漠地帶里豎起一座“通往太空的門戶”,那就是莫哈韋航天航空港了。XCOR是設在此地的一家科創公司,研制垂直起降、可往返太空飛船的發動機。毫不起眼的倉庫式廠房里,40多位科學家和技工已經忙了十幾年,除了預售過一批太空游機票(每位9.6萬美元,真有美國人來埋單),XCOR連一分錢的進項也沒有。

我們見到的那些樸實的家伙,他們究竟怎樣想未來?據說在莫哈韋小鎮上聚集著一幫太空迷,基本共識是地球不堪人類負擔,要為太空移民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再說Hyper Loop One,立志要造超級高速列車,構想把一個大管道里的空氣抽干凈,讓列車在真空狀態下由磁懸浮技術推進,時速可達每小時800公里!當我們在洛杉磯市中心一個滿墻涂鴉的街區找到這家公司時,它的CEO干脆利落地用半個多小時簡單介紹了他們的夢想、進展、成就與希望。聽起來總共融得不過1億多美元的資本,就要干一票如此驚天動地的大業。

據說他們在拉斯維加斯沙漠里的測試已通過,也有找上門來的客戶下了訂單,前程一片光明。幾十位工程師干得熱火朝天,很多人不領工資,而是把工時折成公司股票。他們心想“萬一成了呢”。

這兩檔事的未來不大確定。問題是干的人不知道嗎?為什么還冒得出來那么“離譜的想法”?也不覺得上太空、超高鐵這類事只有“國家”去想才合適。百無禁忌地想,還能動員一群人踏踏實實地干,七八年、十來年就撂在那件事情里了。這后面沒有制度,當然完全不成。

不過人們怎么想未來,似乎更是隱性的根本,要是沒有“明確樂觀”看未來,那些錢財、人力、物力干什么不好?

探究這些從事創新活動的美國人看未來的態度,他們一律相信科學原理可被發現,可被應用,而人類的種種難題,總有希望解決。

“明確樂觀”撲面而來!

讓務實的”明確樂觀” 抬頭

回頭再議蒂爾先生認定中國人“明確悲觀”的根據。我認為他找到的最靠譜的理由,不是漫長文明史留下的思維定式,而是向前看不到明朗的前景。請看如下議論:

“對中國來說,最容易的發展方式就是不斷學習已經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中國現在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使用更多的火電,建更多的工廠和摩天大樓。

由于人口數量巨大,資源價格不斷攀升,沒有什么辦法能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全趕得上世界那些最富有的國家,中國人也知道這一點”(《從0到1》,第87頁)。

什么意思呢?就是按現存技術,以10億人口計數的中國,要想都過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資源和環境都支持不了。

早有這么一說:全世界都要過上歐洲人的生活,需要三個地球;要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需要五個地球??墒?,哪里有三、五個地球?結論是不可能,這才是中國人“明確悲觀”的真正由來。

要還是照搬、仿制支持現有發達生活的技術,幾億人或許行,十幾億人、幾十億人斷然不成。環境已經發出了警告。倘若把經濟開發的環境成本全部“內化”為價格,那么現代享受對多數人口注定“貴”不可及。

但誰能勸說人們安于“耕地靠牛、點燈靠油”的傳統生活呢?繼續向前推動現代化,要承認現存技術再先進也還不夠先進。欲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現代化需求,研發不能停、創新不能止。

要讓中國人、非洲人和其他人普遍明確而樂觀,從0到1尚不夠,還要有能耐把不斷冒出來的1,在環境支持限度內擴展成為n——可不是小數目的n,而是10億、13億、30億。

看來我們要面對一個閉環。

“明確樂觀”的未來觀,是一切經濟、科技革命行為者的精神前提;可是只有當最神武的科技展示出多數人也可以過上富足生活的現實前景時,人們才可能普遍對未來抱有積極態度。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老問題要新解,我感悟到一點,愿意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創新創業的最優主體既不是超大組織里的所有人,也不是單槍匹馬的先知先覺。最優創新組織是不大不小的“群”。這個“群”內的人容易達成共識,互相欣賞、互相切磋、互相鼓舞,組織成本不高就形成一致行動。

在群與群交互作用下,行動出正果,就可以感染更多人群。這像生命一樣,能夠無中生有,是起于“一鍋原生濃湯”,活躍分子湊到一起,悶在一塊兒,高頻互動,直到長出一個新結構。

最后

總結幾點分享

一. 發達經濟體的前沿創新值得關注,中國人大可從中淘寶;

二. 想法比資源重要,因為每個時代的可用資源皆由想法決定;

三. 敢想敢做極有意義,而相信未來更好,是敢想敢干的前提;

四. 創新創業人群要主動對沖彌漫周遭的各種焦慮——增長焦慮、轉型焦慮、教育文化焦慮,還有講不明白的焦慮,因為僅憑焦慮殺不出重圍。要讓務實的“明確樂觀”在中國抬頭,先從創新創業的人群里開始吧。

查看 周其仁 所有文章
加入全球品牌網項目庫
·擁有獨立商鋪,免費發布項目!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无码av最新无码av专区,国产在线精品福利91啪,大胆西西人体午夜a一级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