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互聯網金融在規范的基礎上迎來創業高潮的一年
最近很多人問我,互聯網金融如此絕好的大勢來了,創業的機會到底在哪里?2013年創建的互聯網金融千人俱樂部,吹響了互聯網金融創新創業的集結號,進入2014年形勢已大為不同。首先是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已經得到政府工作報告的認可,而且促進發展的政策意圖表述非常清晰,讓人們不再存在心存疑慮和不確定性,這是政策環境的利好。
其次,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使今后的創業一定是在以移動端為起點,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支持的背景下搭建平臺,互聯網金融創業主要考慮項目、平臺、園區、協作機制。
第三,用戶習慣已經培養起來,廣大網民已經接受和習慣了買余額寶理財,用微信支付滴滴打車,相當于建好了高速公路,就等我們勇敢的創業者開著奔馳上路。因此,我斷言,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元年,那么2014年便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業年。
考量項目與平臺新思維
互聯網精神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從對象本位出發,也就是從客戶、用戶本位出發來設想創業服務,現在的傳統金融機構為什么做不好?因為它們是已經生產了產品后賣給客戶,缺乏從用戶出發的理念。阿里根據支付寶上用戶現有的需求和用戶體驗特征來設計余額寶產品。如果只看到它的渠道功能是不對的。最根本的是用戶中心、用戶起點的思維。
今后互聯網金融創業,首先一定是從用戶需求中出發,挖掘用戶的痛點,提供解決方案?,F在,很多人沒有發現用戶的痛點在哪兒,然后提出解決方案,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品化,所以一些項目可能看上去很美,但未必能夠成功。
第二,如何考察項目?中國人的創業思維就是誰掙錢了就跟誰,總想復制別人的成功,其實這是創業的大忌。確實,在某些時代,美國做成了一個門戶網站,中國也做一個門戶網站,也能夠成功,那是一種特殊制度環境下造成的。在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加強的情況下,復制、剽竊,就可能構成知識產權犯罪。所以創業要考察過往成功的項目,但是更應該從別人的成功之外去找差異化,找不同點,找跟別人能形成錯位協同的領域。創業的成功者必須是細分行業的領軍人物。
第三,創業項目的方向性。如果對技術潮流和方向沒有理解,就會“方向不對,努力白費”。以往的企業制度,都是對傳統、歷史資源的整合,而現在互聯網精神是“未來”的思維方式,即如何將未來資源整合進來。如果企業制度沒有創新,互聯網金融的很多創意就不能變現。
產業園區與協同創新趨勢
我前些天在湖南、深圳等地調研時發現,政府拿出很多土地和資金來支持企業,但他們看到的還是實體世界,而互聯網是已經重構的世界,所以如果還是只在實體空間上考慮集聚,而沒有考慮配套的網絡空間的集聚,那么產生的成效會大打折扣。
互聯網金融創業不僅要有產業的園區化的平臺創業,也需要有社會行業組織的創業?,F在,中央鼓勵社會創新,所以用社會創新的方式來支持產業的發展。社會企業即是股東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創造價值、做單個企業不能做的事為目標,來填補產業鏈中的夾縫,把它們連接起來。
最后,創業的碰撞除了線上還有線下。進行社會創業是互聯網的節奏。目前,我們已經有很多微信群,這是最便捷的方式,社會創業從沒有像現在這么簡單,看準“帶頭人”,跟著他看和學,領略到創業的方向,這樣激發了創意,或者發現了感興趣的創業點之后,把創業項目中間需要的其他的點上的人連接起來。
互聯網金融創業中法律技術很重要
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核心技術——IT、風控、法律。IT是一門技術活,風控也是一門技術活,大家都容易理解。但是過去很多人把法律理解成靜態的條文,這是對法律極大的誤解。其實,法律也是一種活的技術,要能夠應用到產品研發、交易結構、風險控制和合約設計,讓各方權利義務實現平衡也是一門技術。
過去形成的法律體系是基于過去的經濟社會的時代特征,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們法律的現代化基本是在移植西方的法律體系。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新機會,互聯網世界的崛起,很多規則還沒有被發現和提煉出來,更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中國幾乎與西方同步開始探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希望能夠參與其中,發現規則、提煉規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沒有這些規則和規范,良好的運行機制就不能形成。2014年在規范的基礎上,互聯網金融的創業才能更健康發展。
我預言,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在金融改革中從輔助性地位上升到主導性地位,因為互聯網金融企業已經把用戶抓到自己的手里,將來積累大數據,所以互聯網金融可能從傳統金融機構的打工仔變成顛覆者。
雖然很難預言互聯網金融將來的形態如何,也不能準確判斷互聯網金融企業創造的價值具體能達到何種量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很幸運趕上了這一波千載難逢的互聯網金融創業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