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分享了《大學》維新循道品第三,引經據典察古代銘文,商湯王將《盤銘》刻在洗澡盆上,還有《金人銘》《康誥》《詩經》等維新名句。有偈為證:
商湯銘文詠,澡身浴德傳。
康誥作新民,詩經頌風雅。
天命興姬周,福報佑子孫。
宗教圖騰論,維新循道品。
《大學》止于至善品第四
——導言:本期匯集止于至善、心有所止、掩護良知等核心內容,探索君子之道,以文字辭賦詮釋義理。敬請留意已加注的文字音標,或諧音、或通假、或比附,富含諸多義趣。政府官吏、企業老板等領導及專家學者,研究東西方哲學及宗教經典文化,共同探索品牌哲學之道。智業同行玩味文字,廣告文案講創意,品牌傳播講策略,皆需要見文字功底。
一、引經據典。
01、《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痹醋浴对娊洝ど添灐ばB》: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yǎn)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mí)不勝。龍旂(qí)十乘(shèng),大糦(xī)是承。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p>
《玄鳥》篇為祭祀的歌頌詩,歌頌了大商王朝“受天命”治國將近600年,徜徉淵源古老的歷史長河,追尋尊崇神性的莊嚴偉大,置身場景氣勢的恢宏雄壯。
02、《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痹醋浴对娊洝ば⊙拧ぞd蠻》:
“緡蠻黃鳥,止于丘阿。道之云遠,我勞如何。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緡蠻黃鳥,止于丘隅。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緡蠻黃鳥,止于丘側。豈敢憚行,畏不能極。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p>
03、《詩》云:“穆穆文王,於wū 緝jī熙敬止!”源自《詩經·大雅·文王》篇,歌頌了周文王姬昌的偉大功德,他身為諸侯時,恪守禮法,忍受紂王的無道加害,委曲求全,修德俟(sì)命,而換取人民得到安樂的生活。
04、《詩》云:“瞻彼淇奧(yù),菉(lù)竹猗(yī)猗(yī)。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斐君子[注①],終不可諼(xuān)兮!”源自《詩經·衛風·淇奧yù》篇,是衛國人稱贊衛武公95歲高齡還精于修學,到生命最后一刻還勤于操持國事。
=注①:這位君子就是衛武公,約公元前852年生人,為姬姓宗人,春秋時期周王朝諸侯國之衛國第11任國君。少年時,犯有嚴重大罪過。后痛改前非,再造性命、內外兼修,改造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能文能武,更效法周禮,從善如流。在位時期,施行康叔政令,百姓和睦,社會安定。后為周王朝宗室效力,打敗戎狄,勤王有功,晉升為公爵。進德修業,諸侯們都敬重他。公元前758年,衛武公年至95歲去世,受封謚號睿圣武公。德壽可風,名標青史。
05、《詩》云:“於(wū)戲(hū),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
“烈文辟公,錫茲祉福?;菸覠o疆,子孫保之。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於(wū)戲(hū),前王不忘!”
——欲知更多詳盡內容,可察證《詩經》。若想此生有堅實的文字功底,必須研讀《詩經》!
二、典故釋義。
01、民眾為什么多喜歡在大都市生活?
《詩》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本跆熳拥亩汲菍俚胤Q之為“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若將國土擬人化比喻為人,這個人的肉身就是一個國家,體內有心性和天命兩大系統,居住著數以千百億萬計的眾生。國家要靠君王治理,老百姓的生活安寧幸福全部都維系君主一個人身上。君王代天演示、遵行自然大道,教化子民,敬畏、和諧天地眾生萬物。自然大道以德性化生為萬物,以德行主宰天地人萬物。自然法則、社會規則、治國修身都是同樣的義理,具有連環效應、連鎖反應——想要治好國,君王要賢明自治;若君王缺乏良知,需要圣人大德賢才輔佐,幫助君王先修德性德行,君王明明德才能真正治理好家國?!凹覈睂V妇跻蝗舜碚麄€國家,以國為家,家國天下。而“國家”對于老百姓來講,是有國才有家,是全天下的概念。
凡是治理家國天下的君王,以及社會上的各種領導者,更有主宰人類身體的心君,都應當以愛民為心,以善心德行為天職,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天下?;蛟S,有些人的能量級別大,身體心性中蘊涵著大小星系,乃至宇宙。人體就是全息小宇宙,宇宙與眾生是一個整體。人身在宇宙中,宇宙在人身內。佛陀經典之中一早有言論:一顆芥子內和一粒沙內,都有一個乃至許多世界,甚至在無數微塵之中皆蘊含著無量世界。此世界中遍布恒河沙,而每一粒沙中有新世界。難以用常規思維作相應的想象,但現代科學已逐步在詮釋其不可思議的事實。
大領導修養心性以化德行的外用之學,以淳樸高尚的德行教化子民,為天下百姓服務,不自欺欺人,讓子民、臣民、人民做到惟道是從,惟德是遵,惟善是行。人人心存德善,歡喜自在,身心康健,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攀高。大領導帶頭做榜樣,“惟民所止”讓天下百姓都達到“止于至善”的境地,天下萬民大福祉、大福報,共同建設理想家園、理想城邦、理想國度、理想世界。這就是極樂世界啊,這正是所有正派宗教所描述的凈土,極樂世界就在實現之中,由心造就,達成此世界、彼世界為一個世界?!鞍铉芮Ю?,惟民所止?!眹燎Ю镞|闊,百姓安居樂業。共同建設理想中的國土,百姓安命立身的家園。從古至今的民眾多喜歡生活在大都市,尤其是京城,實乃是領袖大領導的德行感召而聚集其周邊,充分體現了能量磁場效應。
02、老百姓為什么羨慕山林小黃鳥?
《詩》云:“緡(mín)蠻黃鳥,止于丘隅?!边@里的“緡蠻”之“緡”,是古代穿銅錢用的絲線繩,一串一千文?!靶U”,南蠻;粗野,沒開化;古代泛稱南方各少數民族;也有對奴婢的賤稱。更有美妙的“櫻桃素口,楊柳蠻腰”專指善于舞蹈的妙齡女子。小蠻腰,是指纖細的柔腰?!熬囆U”在《詩經.小雅》之中為“綿蠻”,柔弱野生的毛茸茸的意思?!包S鳥”就是黃鸝鳥?!对娊?綿蠻》篇是諷刺題材的詩歌,是民心的真實寫照,以小黃鳥來比喻平民的怨嘆:活在亂世之中,人還不如小鳥自在,那小小黃鸝,在小山丘上,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休閑歌唱。而百姓卻沒有自由,飽受辛勞,連最基本的生活權利都得不到保證,民怨沸騰。也有“良禽擇木而棲”的寓意??▲B攀高枝,攀登棲息上高枝,知止,要有感恩之心,知恩圖報,常飲水思源。
話說西周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姬宮湦(shēng)在位時無道失德,沉湎酒色;政治無道,不理國事,禮廢恩薄,不體恤民情,政局搖搖欲墜。又恰恰屢屢發生地震、旱災等,天下大亂。周幽王讓貪財好利、善于逢迎的奸臣主持朝政,變本加厲剝削百姓,引起國人怨憤。周幽王聽信讒言,廢掉了王后和太子,立寵妃褒姒(sì)為王后。為博取美人歡心,周幽王下令,能讓新王后一笑者,賞賜一千兩金子。有奸臣獻計:在驪山上點烽火戲諸侯。更有忠臣進諫勸言:烽火臺是發送戰爭時救急用的,這個玩笑開不得,如果這樣戲弄諸侯,失信于天下,如果到了真發生危難急事,諸侯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周幽王良知泯滅,不聽勸阻,后來果然應驗而國破人亡。
察看《道德經》會覺察:道德學家與儒雅學家是一家,同源分化演繹“道”與“德”。道,由無形真炁化有形人身,由精神信仰到物質崇拜;德,從有形善行歸無形仁義,從物質構想至精神境界。儒家學子必學《大學》,“三綱領”之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蘊涵著豐厚哲理,這完全是秉承“道”與“德”而貫穿始終。所以,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孔子讀這《緡蠻》兩句詩有感而說:黃鸝鳥兒這等微小禽物,尚能知道尋個好處做巢居止;人為萬物靈長,豈可反不如那小禽鳥,當止乎?所以,但凡中國人不可不知“止于至善”的意思。
上至君王治國,下至平民百姓為人處事,都要時常做自我反省,敬畏天地萬事萬物,堅定利他人、益大眾的心。因時順勢,當進則進,當止即止,休養生息。新時代的“知本家”老板們,如果員工沒有寬泛的工作生活氛圍,缺乏彈性會導致心理壓抑,積勞生怨,會產生反感,時間久了必然會爆發。這正是百姓感覺自己還不如一只黃鸝小鳥那樣自由,若是這樣,社會會滋生禍亂、發生動蕩??!必須警惕、警醒,時刻警覺??!
03、老板如何成為員工效仿的榜樣?
《詩》云:“穆穆文王,於(wū)緝(jī)熙敬止!”這個“於”為嘆詞,是多音字,發“嗚”音,表示感嘆、贊美的語氣?!熬兾酢?,逐漸會合達到光明?!熬粗埂?,值得恭敬,尊崇、愛戴的圣君(領導、老師、師父、教練、老板),受人尊敬,大家愿意依靠他,生生死死追隨其左右、伺奉其鞍前馬后。周文王姬昌,儀表端莊,肅穆恭敬;光明正大,行事謹慎;誠意為天下,立德為百姓,人民對文王圣君的大恩大德以表感激之情?;诖?,儒家先賢大德們提出“仁、敬、孝、慈、信”,是謂“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人信”。
1)君仁,“為人君,止于仁”。作為元首、大領導,應當心存仁愛,體恤下屬,以仁德教化身邊人,進而影響大眾,造福社群。這是領導應有的基本德性品行。
2)臣敬,“為人臣,止于敬”。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國家各級領導、大小官吏,或是企業任職高管打工者,要將“知止”應用在工作公德中去,尊敬上級,服從領導指令,盡心盡責,恪守本職工作。更要友好同僚,善待下屬。說不定哪天,眼睛一眨,人家成了您的上司。
3)子孝,“為人子,止于孝”。世人皆為父母生養,子女應當誠心盡孝道,將“知止”落實在人倫孝德中去,這是天經地義的。烏鴉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飛禽走獸尚且能盡孝感恩,人類難道會連禽獸也不如?
4)父慈,“為人父,止于慈”。為人父母者,皆關愛子女,應當將“知止”在仁慈之心中,首要任務是以道德標準悉心教養、教育、教導子女。吾輩僅有如此境遇,您難道不期望子女德才兼備、心身康???想成為合格的父母,必須要明白道理、通情達理??!——推薦:《孝經》《弟子規》《父母道》及《新家規》!
5)人信,“與國人交,止于信”。做人應當將“知止”扎根于良知、誠信、誠意之中,此為“人類”靈長類動物最基本的性德。如果傷失了仁義道德,甚至與人交往淪落到“止于防騙”的地步,或許連電影之中的黑社會都不如。www.digitalgossips.com“施”與“受”基本上是均衡的,如果以傲慢、嗔恚心對他人,人家會如何應對您呢?如果有誰時常懷疑員工不忠誠,懷疑老公養小三,懷疑老婆玩小鮮肉,懷疑這、懷疑那,很多懷疑,結果會如何?心想事成了,原本沒有,想多了,就真想來了。吸引力法則啊,想美好的,美好的來的比較慢;想不善的,不善的來得非???!如果發展到不可收拾的糟糕地步,離經叛道,悖道失德,無道缺德。
老子在《德道經》中一早告訴我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蔽覀儜斠煤梅此?、深深懺悔!還有,必須要清楚《詩經》是先民智慧的寫實,言辭樸實,詞句菁英,文藻拔萃,更蘊藏著豐盛的哲理。不可不察,不可不學!
04、君子怎樣循道以內外兼修?
《詩》云:“瞻彼淇奧(yù),菉(lù)竹猗(yī)猗(yī)。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諼(xuān)兮?!笨茨卿克?,轉彎有一塊丘陵坳(ào)地里的竹林,長得多么美好茂盛呀,柔韌多姿!淇山淇水有儒雅君子,文心雕龍,用功修學至終老,以期成正道、豐厚德。他用盡心思,鍥而不舍,如同認真切磋著堅硬的動物骨角,細心雕刻琢磨著精美玉器。他的神情嚴肅,矜持端莊,又不失胸襟爽朗,顯耀光明盛大!這樣文雅有才華的君子,怎會被世人遺忘呢?真讓人難忘呀!君子循道修身有四:
其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謂“道學、自修”也??炭嗑M以求道修德,像雕刻美玉一樣,先要切好粗坯,再雕琢成形,然后再加以仔細修琢到更美妙,拋磨到更光亮。要成就大事大業,要具備大心,寬宏大略大量大胸襟,還要有高超技藝,精雕細刻以成器。
其2、“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是謂“恂栗、威儀”也。修道培德,如同雕琢璞玉,毅力堅定,精工細作,更要有思想準備:隨時都會發生危機,致使半途而廢、功敗垂成。所以,要謹慎小心,如履薄冰。恒以專心致志用工,雕成的玉器自然會獲得贊美!
其3、“有斐君子,終不可諼(xuān)兮”,是謂“道盛德至善”也。謙謙君子,誠意修德學道,常能自察反省,修正自新,文成功就。假以時日,不僅學問道業修成功了,德行也達到了至善的程度,再沒有什么好挑剔的,人們永遠忘不了他。
其4、君子所作所為都是遵循道學的,他秉持“致良知、知止、慎獨”而內外兼修,修身成典范,威儀天下。修行走正道,崇德要從誠意開始,要達到“誠心于內,形意于表”的效果,重在實際踐行?;蛟S,大家都知道老者褚時健,原來的煙草大王,人生巨變,晚年能再次崛起,這完全就是“知止”誠意真心修行,不僅磨練身心、吃苦耐勞、改變命運的艱巨歷程。絕對需要大志向,有堅韌不拔的超凡毅力!
05、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怎樣的?
《詩》云:“於wū 戲hū,前王不忘?!膘叮╳ū)戲(hū),同“嗚呼”,感嘆詞?!扒巴酢笔侵钢芪耐?、周武王。周成王出了問題,后經周公的教導,改過自新再繼續執政,各國諸侯陪著他祭拜文王、武王時的頌辭:先王呀,我們忘不了您的道德教化!同時,這也是在警告周成王,再也不能忘記先王的道德學養,要以德治世當榜樣??!所以,“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這里的“賢、親、樂、利”使用動詞與名詞迭加附合的手法。
1)“賢其賢”,前一個“賢”,崇尚;后一個“賢”,賢能的德性。
2)“親其親”,前一個“親”,親近;后一個“親”,親善的德行。
3)“樂其樂”,前一個“樂”,享樂;后一個“樂”,善美的聲色。
4)“利其利”,前一個“利”,謀利;后一個“利”,恩賜的福祿。
君子,受過良好教育,注重德行的人。小人,缺乏教導培養,迷失良知的人。世人尊敬圣德君子,是尊敬他那難能可貴的賢德,效仿學習他的尊道貴德之精神;世人親近圣德君子,是親近他那大公無私的德行,感恩戴德他給人民帶來的福德。親切懷念圣德君子,連小人也尊敬懷念圣君德政,樂活滿足得到應該得到的利益。如同周文王、周武王那樣成就大道圣德,以德治世,施福于民,人們永遠忘不了他。無論君子或小人,天下所有的人,當須銘記“修身”以“止于至善”!
三、小結回顧。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邊地帶,都讓老百姓向往啊?!薄对娊洝酚终f:“毛茸茸的小黃鳥,棲息在山岡林岳,自由自在?!笨桌舷壬f:“連小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一只鳥兒嗎?”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呀,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弊鰢?,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儒雅博學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同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同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
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研究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這位君子“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敬畏;說這位君子他“儀表堂堂”,是指他威儀有氣質;說“這樣的儒雅博學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是指由于他品德高尚,達到了完善的境界,才讓人難以忘懷。
《詩經》說:“前代的君王圣德真讓人難以忘懷??!”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圣明君王為榜樣,尊重賢才,親和族人,讓百姓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自足的利益。人民永遠愛戴銘記緬懷他們。
——關于《大學》之“止于至善”的經義釋義,由“知其所止”到“止于至善”。黃鸝小鳥尚能知道尋個好處做巢居止;人類生為萬物靈長,豈可反不如那小黃鳥?人類向往居住在大都市,因為“大隱隱于市”,亦有渴望親近大德大能之人的內在需求?!鞍铉芮Ю?,惟民所止?!边@僅僅是停留在身體的“知其所止”,而不是精神的“知其所止”謂之“止于至善”。要達到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努力方向,正如《大學》所言:“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辈煌纳矸?,各有不同的“所止”,您“知其所止”乎?
四、勘證心性。
01、如何切實有效地提升德行?
關于“德行”。一察《抱樸子.外篇.循本》:“德行文學者,君子之本也?!边@“德行”為道德品行的素質。二察《國語·晉語》:“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边@“德行”專指領導者有仁慈的行為。德行,受人尊敬的儀態作風與行為舉止。三察《道德經》全篇講宇宙自然大道,演變四時,德化萬物,滋養眾生;人類靈長,遵天健行,厚德循道。
如何理解“德行”概念?徐久洲定義“德行”:
所謂德行,講任何話,人家信你,人人都信;
所謂德行,做任何事,人家信你,個個都信。
古圣有訓,誠意正心,格物修身,大人必學。
所作所為,發乎于心。演繹圣教,曉以仁義。
表里如一,現身示范。教化眾生,通達善境。
這里所講的“圣教”,就是古圣先賢的傳世經典、智慧教誨。一個人有沒有德行,要看他的學養工夫,受過哪些教育?閱讀過哪些經典?做過哪些事?言語文字里彰顯哪些義理?甚至被人侮辱、誹謗都依然堅定自己的信念,多而廣利益大眾,不計較個人得失。而對于其他受欺辱者,施于援助并維護其尊嚴。是謂:尊師重教善道行,匡扶正義醒良知。
我們看《詩經》里歌頌圣人與君子。什么樣的人會被稱為君子呢?
君子,思無邪。古代指地位高的人,指君王大領導,也是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如周文王、信陵君、重耳公子等人物。后來指人格高尚、才德出眾的人,更有對值得尊敬的人所對應的稱謂。如揚雄、柳下惠,還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先生”楊震,都是人中龍鳳,真君子。君子,就是有德行的人??!
如果要想切實有效提升自己的德行,必須行動,尊重儒、釋、道等所有正派宗師傳世經典的教導指引,真正健行善道。
第1、必須踏上光陽大道,發大心大愿可得人天護持;
第2、下定決心,不畏任何阻擾,也不留念任何享樂;
第3、每天堅持精進做功課,做功課是每一天的核心;
第4、讓心靜下來,安定、堅定,如如不動穩如磐石;
第5、改變自己,壓制、降低慢慢消除脾氣和煩惱等;
第6、多聽取先行者的心得以對照、鑒定自己的修為;
第7、學習袁了凡、俞凈意先生畫功過格,格物修身;
第8、善巧方便隨緣布施財利身外物、微笑廣結善緣;
第9、幫助親友同事后生提高獲益,以堪正道行(héng)[注②]能量。
=注②:道行(héng),專業技能;修行的功夫。
02、除了皈依正派宗教,還能依止什么?
“皈依”,破除無明,回歸自己本然心性,需要借助外物及超自然的能量加持,也就是“依止”善知識明師、導師、法師、上師等健行者,或規勸,或棒喝,或點化,得以猛然覺醒,自省懺悔永不再犯過失、永不二過?!耙乐埂?,依靠自己的學識、經驗、思辨、判斷力,信任自己的直覺,信賴生命之中的貴人指引道路,依賴古圣先賢的傳世智慧,比如儒釋道的經典。有人聒噪嘶喊“不要迷信!不要盲目崇拜!”——那請問,什么是迷信?
請用心多多思量,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帝王將相都是宗教的信徒與捍衛者,為什么?如果是盲目的迷信,他們都是元首、大領導,如果他們都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受旁門左道邪知邪念控制,豈不是都要改寫歷史啦?如果這幾千年來的所有大領導都是盲目的迷信,那天下老百姓豈不是個個是懵懂、人人是愚癡?哪里會有這種事?可能會這樣嗎?真是荒唐至極!
如何理解“宗教”概念?徐久洲定義“宗教”:
宗教就是老祖宗的學養工夫、道德素養、人格操守;
宗教就是老祖宗的處世智慧、生存哲學、生命總結;
宗教就是老祖宗的經驗教導、圖騰文字、信息密碼。
宗教,圓融善巧貫穿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智慧能量。
借我借我一雙慧眼,請借我一雙慧眼吧,向誰借?您依止誰,就向誰借!借了不用歸還,但必須傳交給子孫、傳承給未來、傳流給后世萬代。您能夠做到嗎?請發乎自己內心、實際去行動,并大聲說——我能!
03、讀經典也可以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嗎?
選修任何傳世的宗教經典、咒語、圣號、口訣、教言、信條,堅持每天做功課,或有聲誦讀,或無聲默念,或抄寫描紅,以3千遍為標準,夯實根基,之后再深入經文典藏,按照次第修學。以前上學讀書稱之為念書,讀書讀經典,在于一種強大的念力,磁場效應。上學堂可以同時朗讀,讀書會也可以同步分享。而您獨自一人在讀《弟子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心經》《金剛經》等任何經典的同時,您可知道還有誰也在閱讀嗎?
此時此刻,您心里默念一聲“阿彌陀佛”,過去、現在、未來不同空間有數以千萬億的眾生也同時在念著“阿彌陀佛”。您若讀誦“南無觀世音菩薩”圣號的這一秒,地球上同時也有數千萬人、上億人同時在誦“南無觀世音菩薩”圣號。對焦調頻,如同扭開收音機頻道,接通了信息場,同步、同頻、同功率,由心喜悅,輕松愉悅,歡喜自在。一旦您滋生了歡喜心,那就要恭喜您啦,不僅僅能讓心靜下來,還可以凈心,凈化身心,更能夠凈化靈魂!
04、如何理解“不離不棄,良知相伴”?
中國傳統文化之儒、釋、道學派的先賢大德都一致認同“輪回”與“因果報應”等概念。因、緣、果、報,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可分4種:報恩的、討債的、還債的、索命的,尤其以一家人之血緣關系及夫妻關系最為彰顯這4種緣分,然后才是宗親、姻親、族人、師生同學、老板同事、鄰居鄉里或網友等。如若關系相處難以得和諧,或許就是冤親債主聚首,最擔心是來索命的。索什么命?察閱經典可知,老祖宗一早就告訴過我們“人死變羊,羊死變人”循環往復輪回。您走路時被人無意間碰撞一下,或許也會犯瞋恚心,升起埋怨、怨恨。試想想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的欲望,您屠殺了雞鴨豬魚,毀壞了它們的肉身、軀殼、寄居靈魂的房子,它們會生氣吧?會怨恨吧?
有人著急嚷嚷,不是我殺的,我只是買來吃?!皼]有買賣,就沒有殺戮!”因為您想吃,所以就有人干屠宰。您不買,他不買,大家都不買來吃,那屠宰業自然關門大吉,飼養業也會關門歇業。道家和佛家都有諸如“殺生償命,吃肉還債!”之教言。殺生者,當然會被索命;吃肉者,遲早要還債。要明白其中道理,是退讓,還是要回避,甚至果斷別離,都要妥善冷靜處理。都在大聲念“明明德”,前一個明就是明心,后一個明就是見性。不能明心見性,被無明遮蓋,煩惱很難消除??!
同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也存在這4種緣分,人類與植物的緣分也是。在各地旅游景區景點,高端端的大樹突然倒地壓死游客的事故多有發生。人類與任何生物甚至萬物的緣分都存在這4種關系。有人心里在犯嘀咕“不相信”,為什么會不相信?他沒相中參照物,也就是說還沒有自己的切身體會,所以他也就難以通曉“感恩”與“報恩”的寓意真理。
有人說,依止于自己的婚姻愛情不離不棄。常聽到牧師神父等證婚人問男方:“您愿意娶她?無論是順境或逆境,富?;蜇毟F,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您都將毫無保留地愛她,對她忠誠直到永遠嗎?”當然也要問女方:“您愿意嫁他?無論是順境或逆境,富?;蜇毟F,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您都將毫無保留地愛他,對他忠誠直到永遠嗎?”事實證明,依止小情小愛是靠不住的。臨到終了,我們應該依止什么?請以此生的生命歷程來察證——
冤冤相報,葬送人類口腹內的動物尸身,喪失軀殼寄居,冤魂亡靈糾纏不離;不離不棄,若已洞察致良知的內涵義理,由明心到見性,不悲不喜懷平常心。良知相伴,格物致知修身學養臻達境界,拿出誠心誠意,真正做到慈心不殺。
05、如何改造自己的不良習性?
每個人都有先天的元氣天性,后天的脾氣習性,當下的血氣心性,不能任性。先天的氣儲存在人體丹田、命門、中脈、六輪有精氣神和元氣,膻中存有宗氣,奇經八脈、臟腑之間、皮下腠理以及呼吸之間、飲食攝取而轉化成有臟腑氣、營氣、衛氣等。先天既定,后天可調。天性返璞在于致知、明明德;習性歸真在于格物、修身;心性抱樸在于誠意、正心。所以,一個人的氣場如何,是清醇綿柔,或是雄厚剛猛,抑或渾濁雜亂,后天的習性占有很大比例。這就涉及到性命雙休的飲食衛生、修行養生、睡眠攝生、和諧共生。如何理解?
其1、關于飲食。保護捍衛身體乃至生命的健康,防止病從口入,建議現在果斷茹素。
其2、關于修行。吐納導引真炁念力言行的場能,防止折損壽元,參悟《行氣玉佩銘》。
其3、關于睡眠。子午兩時休息頤養心腎的血精,防止陰陽失調,研究《黃帝內經》。
其4、關于和諧。融合家親眷屬以及有緣的眾生,防止生態排斥,學察《老子道德經》。
06、如何系統化學習傳統國學以教導孩子?
童蒙養正,建議您培養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引導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詩經》扎根于5千年中國文化的沃土之中?!度纸洝穬群杀茸魇莾和妗独献印?;《弟子規》哲理如同是少年版的《大學》;《詩經》蘊涵思無邪的美育、義趣、情懷。等到熟讀《三字經》《弟子規》《詩經》如數家珍之時,孩子也已是中學生了。這樣的學子,文化根基扎實穩健,強大厚實的心性遠遠超越那些讀《唐詩》《宋詞》《成語大全》及“四大名著”的孩子。
07、我的家庭需要家規嗎?
當然需要!每一個家庭都需要家規!家規如同組織機構的規章制度,如同國家憲法律法,您與家庭、家族所有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但必須要注意,不要流于形式而成為俗套的教條主義。請研究國家政府的法律法規、公民道德準則、社區居民規范;修學《朱子家訓》《顏子家訓》《曾子家訓》及百家姓宗族族規;參研《百丈清規》[注③]等傳世經典。
一個新組建的兩口人小家庭,合議約法三章;一個有子女的健全雙親家庭,修訂施行家規;一個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鄭重增設家法;一個繁衍傳承百年的大家族,崇尚修復祠堂。這所有一切都是在增加自己與家人對萬事萬物的敬畏心!
=注③:《百丈清規》由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法脈真傳七祖南岳懷讓、八祖馬祖道一,之后的九祖百丈懷海大師制定的在深山叢林修行的清規戒律法則?!栋僬汕逡帯穼ⅰ稗r禪”做為寺院經濟收入的來源,規定僧眾應飲食隨宜,務于勤儉,全體僧眾均須參加勞動,“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當時,在佛教發源地的印度,僧侶多以化緣乞食為生?!栋僬汕逡帯肥侵袊U宗的一面旗幟,是禪宗叢林文化的縮影,是禪宗歷久不衰的保障。
08、為什么人人都有的良知常被掩蓋?
我始終認為“良知”是不會被掩蓋的,永遠存在。良知是與生俱來的,不管聰明,還是平庸,抑或木訥,都該應“知”而得以改良。敏銳聰明型,求知思辨能力強,需要健行;平庸普通型,感知哲理領悟慢,需要引導;遲鈍木訥型,真知常識接觸少,需要教育。而對于“善”、“偽善”與“不善”者,又該如何堪正良知呢?
正直良善者,良知恒常以沉浸血脈,有待示范發揚、啟迪廣大;狡詐偽善者,良知無常而暫時迷失,有待覺醒懺悔、改過自新;奸惡不善者,良知失常但天性未泯,有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盀槭裁慈巳硕加械牧贾1谎谏w?”這個問題之中的“掩蓋”有什么寓意呢?徐久洲認為有4層義理:
其1、掩飾,遮掩丑行。
察《戰國策.東周策》:“宋君奪民時以為臺,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边@句話源自《周文君免士工師藉》,意思是講:宋國國君不顧農耕農忙時節,而加緊建設供自己享樂的游樂高臺,引起老百姓非議,沒有忠君愛國的良臣站出來遮丑,也沒有喜歡拍馬屁的弄臣站出來代主子受過。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闡述了說客的聰明才智。周文君要免除相國工師藉的職務,改用呂倉,民眾對呂倉出任相國表示不滿。周文君為此感到憂慮。呂倉的門客幕僚及時向周文君諫言:“國家每做一件事必然會有毀謗,也有贊美。忠臣把毀謗都加在自己身上,而把贊美都歸于君主。宋國的君主強占百姓耕作時間建造自己的游樂臺,遭到人民強烈地非議,這主要是由于沒有忠臣代他受過。后來,忠誠代他受過的大臣子罕辭去相位而改任司空,人民就非議子罕,而贊美宋君。
在齊恒公的宮中,擁有7個市場和700個伎館[注④],齊國人都斥責他。于是,齊國相國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筑高臺,命名為“三歸臺”,目的就是為桓公掩飾過錯,自己并不是有意要傷害民心。
《春秋》記載了臣子殺死君主的事多以百數計,他們都是很受贊譽的大臣。由此可見,重臣享有盛名,并非國家之福。常言道:人多勢眾成強,土壘積高成山?!?/p>
=注④:高雅人文藝術會館,有別于青樓妓院。
周文君聽完這一番諫言,才沒有免去呂倉的相國職位。是呀,“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君臣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復雜,平常人難以洞察其中隱情。而政客謀士能簡明扼要、剖析精微,闡明真理、征服人心。這需要熟讀經典、引經據典,言辭犀利、劍指人心,明心見性、誠意正心,可見其學養工夫深厚,充分彰顯了良知的強大能量。
所以呢,作為馬仔下屬,不能“功高蓋主”,有功勞要歸益于上司教導有方、指揮得當。聰明人更要學會掩飾上級領導的過錯,甚至要勇于背黑鍋。老話“吃虧是?!闭蔑@了深厚的文化哲理。當然,如若領導是人神共憤、十惡不赦的大壞蛋,真正的聰明人是棄暗投明、除惡揚善。需要認真辨別真偽。這或許就是“智者”的良知體現。
其2、收藏,隱藏實力。
察《荀子·王制》[注⑤]:“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脩飾之,拊fǔ 循之,掩蓋之於府庫?!?/p>
=注⑤:《荀子·王制》源自對《禮記·王制》的引申詮釋?!抖Y記·王制》是指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規章制度,內容涉及封國、職官、爵祿、祭祀、葬喪、刑罰、建立成邑、選撥官吏以及學校教育等方面。
這里闡述了國家存亡的條件,指出修仁義、正法則、選賢良、養百姓、辟田野、實倉廩lǐn 是國家王天下、霸諸侯的條件,能做到這些的就可制人而不制于人。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就能夠稱王,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就可以稱霸,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就能生存,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就會滅亡。以下有5種不同人事的“良知”概念:
1)明君的良知。
富裕強盛之時,不動刀兵,休養生息,養精蓄銳;慈愛善待百姓,改進設備,開墾田野,儲備物資。嚴格謹慎招募,加重獎賞,激勵人才,建設梯隊。優選文才武士,加重刑罰,約束防范,用心栽培;挑選明理之人,主管工作,注重業績,完成指標。武器裝備之類,修理改進,愛護保養,收藏入庫。財物糧食之類,聚集匯總,整理囤積,儲藏進倉。人才選拔之類,明示公告、寬待善用、鍛煉培養。
2)霸主的良知。
國家建設得以完善,生活富裕,人心安逸。君臣同僚上下一心,誠心誠意,相親相愛。如此這般家國安穩,君主賢明,稱霸諸侯。
3)生存的良知。
做人依從風俗,做事遵循禮法,待人接物仁愛寬容,任用普通平民百姓,這樣的君主可安全生存。
4)涉險的良知。
做人輕佻惡劣,做事肆無忌憚,熱衷索取侵占掠奪,提拔巧言令色之人,這樣的君主被危險包圍。
5)泯滅的良知。
做人驕傲暴虐,做事傾軋破壞,不顧他人功勞生死,親近算計巧詐的人,這樣的君主離滅亡不遠。
——不同的良知,不同的做法,事前重在選擇,這是稱王、稱霸、安存、危險、滅亡的條件。成王稱霸也好,安全生存也罷,或是遭遇危險,抑或自取滅亡,這些都取決于自己的選擇,關鍵在自己。善于選擇,治人服眾、成功天下;不善選擇,受制于人、懈怠消亡。治人與被制,功成與消亡,其實沒有什么差距。
其3、遮擋,隱瞞真相。
察《后漢紀[注⑥]·質帝紀》:“三主崩沒,臣子掩蓋,日不移晷,旋受大禍,此天下之至忌,不可之至甚者也?!?/p>
=注⑥:《后漢紀》經袁宏之手編著而成,比《后漢書》還要早50年。袁宏,東晉玄學家、文學家、史學家,非常了得。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晉明帝的駙馬桓(huán)溫領兵北征作戰時,命令袁宏靠著戰馬擬公文,一會兒他就寫成7張紙,文辭妥當,又快又好。后人因以“倚馬”或“倚馬千言”來比喻文思敏捷。
日前,無意間重復觀看了以前看過的電影,名叫《真相》,敘述了記者執著敬業,彰顯了人性的善惡。事實說明,真相是掩蓋不了的,因為良知無處不在。還有一事要質疑——2016年04月中旬,江蘇某市國際名校搬遷新址(3家廢棄化工廠舊址旁邊)之后,641名學生體檢,爆發493名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引發社會公眾廣泛關注。驚動了中央政府,國務院已下派督導組督察此事件?,F已檢測出環境污染指數超標近10萬倍。土壤中含氯苯濃度超標78899倍,地下水中94799倍;四氯化碳濃度超標22699倍,其它的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和高錳酸鹽指數超標亦有數千倍。簡直是匪夷所思!哪位糊涂官員干的糊涂事?為什么要批這樣的地用于教育產業?難道是迷失了良知?據悉學校建設屬于“未批先建”,動工7個月之后再補交環境評估報告。在重度污染區建高檔學校辦教育,讓人倒吸一口涼氣,不寒而栗??!更可笑的是校方國際部公開申明:外教老師說為什么要將問題搞大,空氣土壤沒什么異味,孩子們馬上要面臨高考要去國外深造,這樣大肆渲染會嚴重影響學業。非常明顯,這是在轉移話題,難道是在掩蓋不可告人的勾當?
拋棄不了的丑態,割舍不掉的罪惡。嘆惜之余,唯有滿世界去找尋“真、善、美”。葉圣陶先生在《游了三個湖》文中有妙語:“妙在四行樹接葉交柯,把蘇堤籠成一條綠蔭掩蓋的巷子?!毙枰@樣的遮擋,需要這樣的掩蓋,讓蘇堤變成了綠蔭巷子,悅目怡情。愿此世界人人誠意正心修身,止于至善,天下平和。
其4、掩埋,覆蓋籠罩。
察《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趙雲見夫人[注⑦]已身亡,恐曹軍盜屍,便將土牆推倒,掩蓋枯井?!笔駠寤⑸蠈?、常山趙子龍,勇冠三軍,忠心護主,成就千年傳奇。這里的“掩蓋”有保護之寓意,譬如:田野被厚厚的大雪覆蓋,瑞雪兆豐年,來年收成一定好。
=注⑦:謂劉備的夫人、阿斗劉禪(shàn)的生母。
——由此可見“掩蓋”由“掩”到“蓋”這是一個發展過程,有兩個極端:
極端2-1:基于良知的思慮、雄辯,可獲得德行名望的增益,如同鼓舞士氣而望梅止渴,可以自圓其說;
極端2-2:出自邪知的粉飾、狡辯,會導致福報運氣的折損,假使欲蓋彌彰而飲鴆[注⑧]止渴,必然自取滅亡。
=注⑧:成語“飲鴆止渴”這個“鴆(zhèn)”常被誤寫為“鳩(jiū)”。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字詞匯寓意深廣。所以,有修辭的比較,有比較文學、比較漢語言文學,還有比較哲學等諸多“比較”其意義深遠,義趣豐厚。丙申年農歷三月十三,為谷雨時節,徐久洲夜覽<后漢紀>有感而賦詩文以作記:
江山遼落萬里勢,凌虛沖霄千仞起。
羽扇綸巾曜北斗,碧桐云虬掩良知。
09、如何將“知止而后能定”運用于養生?
“知止而后能定”,源自《大學》謂“心”在明明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誠意至正心;“明德”是心也!全都是心意在用工夫!“知止而后能定”,知止,在良知的驅動下,自強不息,心有所止。
其1、知止而定,拆字釋義。
可將“止”拆開來理解:一、上、二、正、止。
1)一:一者,天也。古文字“弌”。天地未分前的陰陽混沌之氣謂“一”,引申為“天行健”,自強不息以修身。
2)上:崇也,尊也。宇宙自然之氣演化萬物之始謂“上”,引申為“君子謙”。
3)二:地之數,天一地二。古文字“弍”。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與精神力量謂“二”,引申為“地勢坤”,厚德載物以“親民做新民”。
4)正:是也,備也,足也。從止,一以止。人體生命的精氣神,精元、精氣、精神謂存“正”,引申為“明明德”,誠意正心。
5)止:靜也,息也,始也,居也。多指心之所止。中醫學名詞指人體的正氣,與邪氣相對立謂“止”,引申為“止于至善”,格物致知。
——是謂:依止精神信仰,止觀;依止經典教言,正見;依止仁善知識,善念;依止祖訓禮法,安住。自己的心安住于當下,精進修持功課,保持心神安定。這個“定”,就是生命的一種形態,多指修行養生。
其2、行氣導引,追本溯源。
拋開廣義的養生論不談,此處講“修行養生”,就是貫通身體內外的氣,將先天真氣與后天吐納導引之氣貫通。上古時期,黃帝曾請教于廣成子修行成仙之法。后世歷代帝王多數渴望長生不老,使得修行養生秘術成為帝王之學,非皇族貴胄不得而知。修行養生之行氣貫通精義,可參研戰國后期的《行氣玉佩銘》:“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盵注⑨]
=注⑨:《行氣玉佩銘》為道家哲學智慧,1975年在長沙馬王堆發掘時發現,為有文字記載的古中道家“大小周天”氣功心法之源頭。西漢王室成員甚是鐘愛,將其篆刻在玉器上把玩以作參悟。亦作賞賜藩王御品,或作陪葬祭品。其歷經2500多年的古篆文字,有斑駁脫落跡象,導致銘文字有不同版本,其中有2、3個字不同,待有緣人修行證悟。一為:“行氣,吞(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復(退),復(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p>
——是謂:形神若木,吐故納新;外氣內斂,柔韌百年。靜止,靜心止觀,貫通氣脈;伸展向上,氣沖太虛。安定,安穩堅定,百脈暢通;扎根深藏,厚德長生。
其3、三昧得定,定能生慧。
關于“知止而后能定”這個定,精通各門正派宗教智慧的釋凈空老法師有教言:“一門深入,得清凈心。清凈心就是三昧,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學《法華經》得法華三昧,你學《楞嚴經》得楞嚴三昧,你學《金剛經》得金剛三昧,你學《無量壽經》得念佛三昧。三昧是得定,三昧達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因定開慧。這里頭魔障很多,魔障是什么?魔障就是里面的煩惱習氣,外面的誘惑,這叫魔障。這個東西天天來搗亂,你要有能力克服它,克服它不要理會它,不能上它的當。佛教給我們的方法,避開魔障的方法,兩句話很好,非常得力,好用得很。第一個是持戒念佛,第二個是吃苦,“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八個字。你能把這八個字永遠守住,你就不會上魔的當,魔就障礙不了你;這八個字稍微有點疏忽,你就失敗?!?/p>
——是謂:人生多誘惑、多煩惱、多苦難。修行首要修心,重在修心。
其4、知止易形,開合正義。
有一則《撇捺人生》的對子,值得參詳:“若不撇開終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毙炀弥抻^其字形筆畫及寓意,頗有感觸。撤減收縮,拆分合義,遂作偈言以饗天下:
若蘭撇開塵囂苦,
木落雁飛循道本。
止于一心存德正,
知行度日參上智。
——是謂:若木止知,苦本正智。落木飛花,止于至善良知;吃苦耐勞,根本正合上智。
有緣得見此文者,建議您每天抽時間,多用工夫深入一門經典,如《詩經》《大學》《道德經》《心經》《金剛經》等任何一部經典都可以,或依照自己的個人喜好,選擇研究《儒藏》《大藏經》《道藏》中收錄的典籍,貫通傳世智慧。祝有緣同修內外兼修,得學業進步、家業興旺、事業通達天下!